瓦剌人是明清时期蒙古人中一个战功显赫的族群,在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土木之变中,瓦剌人抓获了明英宗,证明了他们卓越的战斗力。即便康熙帝曾经形容蒙古的其他民族都是“战五渣”,并对蒙古女婿做过批评,但他对瓦剌人的评价却是完全不同。值得一提的是在线配资论坛网,瓦剌人出身的准噶尔人,尤其在当时,是蒙古民族中最具战斗力的代表之一。然而,在蒙古盛世的13、14世纪,瓦剌人却并未受到太多关注,他们的名气远远不如那些效忠元朝的钦察人,后者不仅帮助元朝成功击败了同宗的敌人,还掌控了元朝的军政大权,并且为金帐汗国提供了大量兵力。直到今天,很多人对瓦剌人的崛起过程仍感到疑惑。
瓦剌人祖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所称的“林中百姓”,也叫斡亦刺惕,这一族群主要分布在色楞格河支流的木伦河及其以北的锡什锡德河至叶尼塞河上游一带。他们与其他蒙古部落有着鲜明的区别,乃至一眼就能看出。所谓的“林中百姓”即生活在森林中的蒙古人,他们主要靠打猎为生,居住的不是传统的蒙古包,而是桦树所建的屋舍。林中百姓的语言与其他蒙古人有很大不同,夹杂着突厥语的元素,说明他们的文化和习惯受到了多元化的影响。在组织上,他们也与传统的蒙古部落有所不同,按千户编制,隶属于拖雷系部落。与其他蒙古部落不同的是,瓦剌人的祖先并非成吉思汗征服的部落,反而他们曾击杀了博尔忽部落的领袖,之后在看到了成吉思汗的强大之后,他们才决定投降,但依旧保留了部落首领的权利。
展开剩余72%在蒙古帝国的征战中,瓦剌人祖先曾多次出征,但他们的表现却始终与其他蒙古部落有所不同。旭烈兀家族中的几位成员,尽管已经成为了他们的女婿,却依然选择反叛,甚至投靠了位于埃及和叙利亚的马穆鲁克政权,开创了蒙古大军集体投降的先例。因宗教信仰的差异,这部分瓦剌人并未在中东得到优待,反而遭到了马穆鲁克政权的处决,很多人被杀害,妻女也沦为奴隶。
尽管瓦剌人的祖先在蒙古西征时并未表现突出,但到了明清时期,瓦剌人的战斗装备却明显优于其他蒙古部落。根据明代军事记录,瓦剌人的战士大多身穿全身札甲,内里穿着锁子甲或部分布面铁甲,部分重骑兵还佩戴板甲式的部件,如板腿甲、护臂甲以及胫甲等。相比之下,明代的鞑靼人则显得较为逊色。瓦剌人战斗装备的来源可追溯到三个不同的族群。
首先,瓦剌人的札甲明显受到汉族工匠的影响,这些铠甲是元朝迁徙至该地区的汉人工匠们制作的。1270年,忽必烈在林中百姓的土地上设立了万户府,并派遣汉人刘好礼前去管理该地区。刘好礼带来了大量中原汉人,并设立了工匠局,把这片土地转化为元朝在西北地区的军事基地。瓦剌人从这里直接受益,获得了大量汉人工匠制造的铠甲和兵器,元朝灭亡后,瓦剌人将这些技艺传承下去。
第二个影响瓦剌人装备的族群是吉利吉斯人,也就是灭亡回鹘汗国的黠戛斯人。他们曾被契丹人击败,并与瓦剌人的祖先成为邻居,教会了瓦剌人许多新的技能。在元朝时期,瓦剌人与吉利吉斯人混杂在一起,吉利吉斯人的影响改变了瓦剌人的口音,使他们的装备风格偏向突厥化。
第三个影响瓦剌人的群体则是中亚和新疆的察合台汗国等民族。在这一地区,瓦剌人曾遭遇过不少苦战,逐渐成为哈萨克人等中亚民族的强敌。瓦剌骑兵与东察合台汗国激战了61场,其中60场获得了胜利,还占领了东察合台汗国的核心地区别失八里。瓦剌人甚至一度攻入河中地区,占领了塔什干城(该地因金矿而闻名,元朝时强迫德意志战俘在那里挖金)。此外,阿失帖木儿曾带领瓦剌骑兵横扫蓝帐汗国,成功重创了昔班尼汗的祖父阿布尔海尔,使昔班尼长期成为雇佣兵。除了帖木儿帝国外,几乎所有中亚政权都曾遭受过瓦剌人的压迫。瓦剌人所获得的战利品也逐渐成为他们强大的支柱。
瓦剌人对成吉思汗家族的忠诚并不深厚。随着他们的力量日益增强,装备逐渐提升,他们的野心也变得愈发膨胀,从而开启了他们历史上一个全新的篇章……
发布于:天津市富华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